引 子
列位看官,每当国庆阅兵火箭军部队驶过天安门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发出了一阵阵惊呼,他们由衷感叹这支威武雄壮的队伍! 火箭军主要是依靠导弹武器系统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现役导弹有:巡航导弹长剑-10、长剑-100,核常兼备导弹东风-21、东风-26系列,潜射弹道核导弹巨浪-2、巨浪—3,洲际战略核导弹东风-5、东风-31、东风41及多种反导等系列型号。目前,火箭军已经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
列位看官,你可知道这么威武雄壮的火箭军,它的诞生摇篮之地在哪里吗?你可知道在这里又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让历史永远铭记的感人事迹吗?你可知道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吗?
如果你想知道,就听在下慢慢道来。
第一回
中军委,作出重大战略性部署
抓落实,陈锐霆宣布组建任命
话说,1957年9月,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关于尽快发展中国自己的导弹与核武器的战略部署,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与以别尔乌辛为团长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就苏联帮助中国发展导弹及核技术问题进行谈判。
10月15日,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新技术协定》。按照这个协定,苏联有偿提供中国地地、地空、岸舰、空空四种型号的导弹及其相关设备。在地地导弹方面,苏方负责向中方提供射程为590公里的“P_2;型导弹,以及与之配套的一个导弹营的地面设备和有关技术资料,并由苏军官兵来中国帮助训练,以便掌握操作和维护保养技术。
11月初,聂荣臻召集粟裕、黄克诚、陈赓等人研究如何落实中苏技术協定,接收苏方导弹装备与人员。会上,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建议:先成立一个教导大队,负责接受苏联提供的导弹装备和苏军教练人员。教导大队暂时由炮兵“兼管”。让这部分人先熟悉掌握导弹性能和操作技术。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后,再以这部分熟悉导弹专业的干部为基础,组成一个新的专门领导机构。聂荣臻元帅采纳了张爱萍的建议,会议確定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炮兵各抽调一部分人,组建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接收苏方援助的导弹装备,并学习和掌握导弹的发射、维护等全部操作技术。并確定这个任务代号为:“1059”。 会后,聂帅将这一方案正式呈报中央军委和毛主席。 中央军委、毛主席很快批准了聂荣臻元帅上报的方案。即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军委炮兵在北京联合组建一个“炮兵教导大队”,业务上受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领导,隶属军委炮兵司令部建制领导。主要是负责接收地地导弹营和培训导弹部队的指挥干部及技术人才。 随后不久,总参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张爱萍副总长召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参谋长陈锐霆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院长,三总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传达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炮兵和五院立即着手组建炮兵教导大队,并做好接收地地导弹和开展培训的准备。他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做好干部选调、装备调拨、安全保卫、后勤供应等各项工作。
陈锐霆返回炮兵机关后,立即把张副总长传达的中央军委的决定和指示,以及有关各单位的分工,向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和政治委员邱创成作了详细汇报。炮兵党委对此极为重视,专门开会对有关事项进行研究,并通过了人事任免决定。
根据砲兵司令部党委的决定,陈锐霆很快主持召开了炮兵教导大队的成立大会,并宣布了炮兵教导大队的人事任免决定:
任命孙式性为砲兵教导大队大队长。
任命宋杲为砲兵教导大队政治委员。
任命郭升允、葛林为炮兵教导大队副大队长,黄迪菲为炮兵教导大队技术副大队长。
并组成砲兵教导大队党委:宋杲为大队党委书记、孙式性、郭升允为党委副书记。
说到这里,在下不得不为这样一个任命再多说几句。 为了和苏联援助的导弹营匹配,教导大队是按照营级单位建制。但在干部配备上实行低职高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为了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炮兵司令部把当时最顶尖的人才都调了出来。请看:
大队长孙式性,苏联军事学院留学回国,炮兵参谋部军务处处长;
政委宋杲,1938年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炮兵司令部政治部组织处处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他曾担任了周恩来总理,第一位联络员;
郭允升,上世纪3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延安军事学院、延安炮兵学校毕业生、教员,砲兵司令部参谋部作战处长;
副大队长黄迪菲,大学文化程度。
孙式性、宋杲、郭允升3人均为炮兵上校军衔,准师级别。葛林、黄迪菲中校军衔,正团级别。
三个准师职干部,二个团级职务干部,现在担任了营级职务,可见,中央和炮兵司令部的决心有多么大。
至于说到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陈锐霆参谋长,更是我军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 陈锐霆是山东即墨人,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1928年年底,他弃文从武,考入了黄埔七期,被分到了炮兵队。1937年3月,陈锐霆加入我党,成了一名秘密党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锐霆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和万家岭战役等对日冦的许多大战和恶战,累积战功升任国军142师425团团长。 就在陈锐霆率部和日军血战的时候,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了。汤恩伯调集了9个师12万大军向新四军第4师发起进攻,陈锐霆的部队也在其中。
放着日寇不打,却要对友军下手。陈锐霆十分气愤,在和党组织请示后,毅然于1941年4月18日率部起义。 汤恩伯得知陈锐霆起义后,立即调集了两个师的兵力前来围攻。这时,一营和三营临阵动摇,陈锐霆带着二营和直属队1000余人边打边撤,于30日晚来到了泗南县一个叫崔庄的地方宿营。不料就在陈锐霆准备休息的时候,门外传来了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和枪声,他立即出门察看。刚出门,身体就被两把闪着白光的刺刀刺中。 陈锐霆立刻带伤返回房间准备拿枪,结果背部又被刺了一刀。他再也支持不住,倒在了地上。很快就有四五个人围了上来,一个人用手电筒在陈锐霆身上照了照,见他浑身是血,一动不动,就对同伙说:“他已经死了,快走吧!”。这伙人临走的时候,有一个人又朝陈锐霆补了一枪。
原来是二营中的几个反动军官叛变了,合谋来害陈锐霆。附近的警卫连听到枪声后急忙赶来,这伙人匆匆逃走了。卫生员为陈锐霆做了紧急包扎,随后他被送往新四军驻地。
陈锐霆就这样大难不死,捡了一条命。
后来他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解放后又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参谋长,55年授銜时被授予少将军銜。
这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在2010年去世,享年105岁。
陈锐霆宣布完人事任命后,接着部署了近期的几项主要工作 :
一是,尽快从全军及五院抽调干部学员,12月9号以前完成集中。
二是,确定教导大队培训学习地址,做好各种准备。12月下旬按予定时间地点接收苏联援助的导弹装备和苏军导弹营官兵。
三是,尽全力组织好学员的培训学习,争取圆满完成第一期学习培训计划。
孙式性、宋杲等人领受任务后,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离开会议室。他们渴望着,恨不得马上就去奔赴那个新的而神秘的工作岗位。 从此,中华人民民共和国的国防力量建设即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征程,掀开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