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优特产介绍——加工类

发布时间:
2017-05-26 09:13:35
阅读次数:

绍兴老酒
    绍兴老酒是中国名酒中最古老之黄酒品种,以其贮存久而质愈佳,故名“老酒”。越地酿酒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已有越王句践以酒奖励生育和箪醪劳师的记载。秦汉以后,山阴、会稽酿酒、饮酒以及酒税等酒事活动,代有记载。南宋,绍兴酒业极盛,有“城中酒垆千百家”之称。明,绍兴老酒远销海外,驰誉东南亚。清嘉庆《山阴县志》载:“越酒行天下,其品颇多,而名老酒者特行。”宣统二年(1910),绍兴沈永和、谦豫萃墨记酒坊出品的善酿酒和加饭酒,参加南洋劝业会品评,分别获清政府农工商部超等褒奖和特等文凭奖状。民国4年(1915),绍兴东浦周云集信记酒坊和方柏鹿酒坊加饭酒,获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1枚、银质奖章2枚;沈永和墨记酒坊善酿酒,同时获一等奖章1枚。 
    绍兴老酒采用传统独特技艺,以得天独厚之鉴湖水,选用上等精白糯米、优良黄皮小麦为原料,精工酿成。呈琥珀色,芳香馥郁,醇厚甘鲜,集饮料、药用和调味于一身,为中国黄酒之冠。绍兴老酒品种丰富多采,主要有:元红酒,又称状元红,以旧时酒坛外壁涂朱红色而得名。加饭酒,与元红酒相比,在原料配比中,水量减少,饭量增加,为绍兴酒代表品种和大宗产品。善酿酒,是以元红酒代水酿造的双套酒。香雪酒,旧称“盖面”,以糟烧代水用淋饭法酿成。花雕酒,系用雕花酒坛盛装之酒,又名女儿酒,旧时为婚礼必备之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绍兴老酒4次获国际金牌奖,3次获国家金奖。1959年起,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以古越龙山牌加饭酒和绍兴花雕坛酒为各种宴会和国宴专用酒。1989年,全市产黄酒109万吨,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及东南亚、欧美、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绍兴腐乳
    绍兴腐乳,俗称霉豆腐,相传汉末三国时,会稽已有腐乳问世。明代,绍兴腐乳就远销南洋,东南亚国家凡销售腐乳商号,均悬以“绍兴南乳”招牌。清宣统二年(1910),绍兴刘合兴酱园棋方腐乳获南洋劝业会特等奖。民国4年(1915),绍兴咸亨酱园出品无敌牌腐乳获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奖状。18年,绍兴咸亨酱园无敌牌红腐乳和谦豫酱园棋方腐乳分别获西湖博览会金奖、特等奖。绍兴腐乳,以上等黄豆为主要原料,富含植物蛋白质和各种氨基酸,质地细嫩,香气芬芳,松酥可口,滋味鲜美,营养丰富,为佐餐佳肴。
    绍兴鉴湖牌贡方红腐乳,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绍兴辣味醉方腐乳、火腿腐乳、开洋腐乳、香菇腐乳、麻油醉方和玫瑰红腐乳等新产品,均为食用和馈赠佳品。1989年,绍兴年产腐乳3900多吨。

    绍兴母子酱油
    绍兴母子酱油,是一种高级调味佳品。按其制作过程,以酱油为汤料(俗称“子”),放入发酵后的酱饼(俗称“娘”),经日晒夜露和去渣等工序,才制成,故名母子酱油。其创制时间较早,据传始于清康熙年间。民国18年(1929),绍兴谦豫酱园所产母子太油(即母子酱油),曾获西湖博览会优等奖。绍兴母子酱油,色呈棕黑,汁液醇厚,咸甜适度,柔和味长,鲜美可口。同时还是调制凉菜或蘸食蟹、虾和白斩鸡等之美料。母子酱油由天然发酵制成,夏日晒酱,秋日成油,故又有“伏酱秋油”之说。1985年,鉴湖牌母子酱油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8年获北京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同年出口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绍兴乳黄瓜
    绍兴乳黄瓜,一名酱黄瓜、小黄瓜,系绍兴酿造行业传统名特产品。清康熙《会稽县志》载:“王瓜、青瓜四五月熟。”(王瓜即黄瓜)。乳黄瓜,以嫩黄瓜为主料。采摘时花犹未谢,刺布全身,当天采摘,当天腌制。此种瓜如未断奶婴儿,故用“乳”字。制作规格每公斤60支左右,配以食盐、母子酱油、甜面酱、味精、黄酒、白糖等辅料,经三次腌渍(俗谓头爆、二爆、三爆),始成优品。绍兴乳黄瓜以脆嫩爽口、香甜鲜美、营养丰富著称,被誉为“酱菜之宝”。1987年,鉴湖牌和舜江牌乳黄瓜,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产品远销日本等地。

    绍兴贡瓜
    贡瓜,口碑相传为明、清两代绍兴八大贡品之一,用青瓜制成。每当夏季,采长约6寸上等青瓜,用甜面酱拌和装入坛内,黄泥封口,半月左右,瓜呈青红色,即可佐餐。绍兴贡瓜瓜肉鲜嫩,咸中带甜,清爽可口,拌以香麻油,为夏季素净佳肴。1990年,绍兴年产贡瓜约100多吨。

    油炠臭豆腐干
    油炠臭豆腐干,为绍兴独特之名产。清末以来,绍兴城内里巷桥头热闹之地,多设有专营油炠臭豆腐干的油炠小摊。臭豆腐干,是用压板豆腐切成方形小块,浸渍于霉苋菜梗卤中,适时取出,在沸油中炠至金黄色即可。蘸以辣末,食时外脆内松,闻之臭而食之香。其炠制情景,已绘入《绍兴盛世风俗图》。

    绍兴茴香豆
    茴香豆,系绍兴民间闲食,亦是城乡酒店四季常备之下酒物。民谣云:“好吃茴香豆,嚼嚼韧纠纠,要用谦豫、同兴好酱油。”(谦豫、同兴,为绍兴两家老牌酱园)。茴香豆看似简单易煮,其实大有讲究。须精选干蚕豆(俗称罗汉豆),淘洗下锅,加水至浸没,猛火煮约15分钟,至豆皮周缘起凸、中凹陷时,即加桂皮、茴香和酱油,再文火慢煮约15分钟始成。其时,豆皮青黄起皱,豆肉熟而不烂,软而又韧,咀嚼满口生津,香气馥郁,咸而透鲜。此豆越嚼越有味,有味越想嚼,极富绍兴风味,鲁迅笔下曾有描述,故尤受外地游客欢迎,多购之以馈赠亲友。绍兴咸亨酒店日销茴香豆最多时达300余公斤。

    绍兴霉干菜
    绍兴霉干菜,据近人金汤侯所编《越游便览》载:“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用以烹鸭烧肉,别饶风味。绍兴居民,什九自制。”先将芥菜洗净,晒三五日,俟干瘪后再堆闷数日,待菜微黄发热时,即加盐用手之,以菜软出汁为度。然后装入坛内压实,不令泄气。腌20天左右,取出晒干,以每三五株为一攒,绞成双股,装入瓦坛,压以重器。绍兴霉干菜油光乌黑,香味醇厚,耐贮藏,食之能解暑热,清脏腑,消积食,治咳嗽,生津开胃。“霉干菜焖肉”为绍兴名菜,载入《中国菜谱》。鲁迅和周恩来生前都特别爱吃这道家乡菜。“乌干菜,白米饭”,是绍兴民间独具特色的家常便饭。

    柯桥豆腐干
    柯桥豆腐干,一名五香茶干。清末,绍兴柯桥镇上有水作坊多家,其中以老蒋元兴、莫裕泰所制豆腐干,最享盛名。柯桥豆腐干做工考究,以优质黄豆为主料,配以大茴香、小茴香、桂皮、丁香、山萘、黄酒、甜面酱、冰糖等十几种佐料,经筛选、磨碎、点花、上箱、包扎、焙制、晾晒等十几道工序精工制成。其品,色泽沉赭,质地细嫩,韧而不硬,既香又鲜,入口细嚼,回味悠长,有素火腿之誉。1989年柯桥豆腐干生产量为91.25吨(3600万块)。

    崧厦霉千张
    崧厦霉千张,一名霉千层,产于上虞崧厦一带。据传,清代崧厦镇蔡万成水作坊所产之霉千张,被宫廷誉为“奇菜”。当时东海普陀山的普济、法雨、惠济三大寺院,曾专购崧厦霉千张,以敬香客和云游高僧。崧厦霉千张以鲜洁、清香、素淡而闻名,畅销上海、杭州、宁波、北京乃至香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

    孟大茂香糕
    孟大茂香糕,以“孟大茂”店号名,在绍兴城内水澄巷,创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以“葫芦”为记。科举时代,浙东考生赴京应试,常以香糕作干粮,故又有“进京香糕”之称。民国18年(1929)和25年,孟大茂所产香糕先后获西湖博览会和浙赣土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奖状。孟大茂香糕做工考究,用精白粳米磨粉,配以丁香、白芷、豆蔻等适量中药,再拌以优质白砂糖,经烘焙方成。其品种,或以形名,如朝笏糕、琴糕、鸡骨糕等;或以辅料名,如桂花香糕、玫瑰香糕、松花琴糕、蛋黄香糕等。孟大茂香糕的特点是,不硬亦不易碎,入口细嚼,松、脆、香、甜,唇齿留芳。1983年和1988年两次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1988年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

    嵊县榨面
    嵊县榨面,主产于崇仁、石璜、黄泽、甘霖、临城和上东等区,尤以湖荫、溪滩、殿前、白竹、晋溪和桥对岸等村为著。清代已驰名。嵊县榨面以大米为原料,成品形似圆盘,干燥蓬松,细条均匀,透气性好,韧而不硬,烧煮方便,荤素两可。易消化,耐储藏,是当地产妇传统主食,亦为长者寿辰之礼品,以鸡子(蛋)榨面招待新女婿或款待宾客,为嵊县、新昌习俗。湖荫、溪滩两村,所产新品羊毛细版榨面,用开水冲泡,加上佐料即可食用,被视为上品。1989年,嵊县生产榨面千余吨,畅销沪、杭和宁波等地,并已进入南京和北京市场。

    新昌春饼
    新昌春饼,主产于新昌县城和区乡集镇。清代就有村妇制作,并从农村推销到城市。何止清《咏春饼》诗云:“圆似夜月添新样,巧学秋云擅薄搽。”春饼,形如圆月,薄如绵纸,白中透黄,略具咸味,酥松香脆,除用作点心外,亦可做菜,带鲜肉馅或葱馅之小卷春饼,置于油锅一汆,即成色泽金黄、香脆可口之春卷,为宴席名菜。用以下酒,堪称佳肴。1990年,新昌县从事春饼业个体户达140家。

    日铸茶
    日铸茶,又名日注茶、日铸雪芽。产于绍兴县王化乡日铸岭,为中国名茶之一。宋代列为贡品。宋欧阳修《归田录》载:“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第一。”宋吴处厚《青箱记》云:“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宋杨彦令《杨公笔录》云,会稽日铸山“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芽长寸余,自有麝气。”日铸茶外形条索细紧略钩曲,形似鹰爪,银毫显露,滋味鲜醇,清香持久,汤色澄黄明亮,别有风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日铸岭一带茶园荒芜,日铸茶制作工艺几濒失传。后得逐步恢复。1980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1988年,产日铸茶500公斤,投放市场,供不应求。
    平水珠茶
    平水珠茶,因旧时集散地在绍兴县平水镇而得名。产区甚广,包括绍兴、嵊县、新昌、上虞、诸暨、余姚、奉化、东阳等县(市)。清宣统《诸暨县志》载:“有一种名圆茶,揉挼一叶如丸,焙干,仿古龙团凤团之制,售于外洋。”平水珠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似墨绿珠子,落盘有声。品香味浓,经久耐泡,茶汤清澈,芽叶完整,堪称绿茶一绝,被誉为“绿色珍珠”。
    主产珠茶的平水茶区,是浙江四大茶区之一,茶叶总产量占全省绿茶一半以上。1984年,天坛牌3050特级珠茶,获西班牙马德里获第二十三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章。1987年,平水珠茶总出口量超过15000吨,居全国外销绿茶之冠,畅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前冈煇白茶
    前冈煇白茶,又名泉冈煇白茶,产于嵊县覆卮山南麓前冈村。前冈煇白茶,清同治年间创制。其外形盘花卷曲,色泽翠绿,绿中带霜,芽毫藏隐,叶底嫩绿带玉白色。茶汤嫩黄清澈,芽峰直立,气味清香,浓醇爽口,回味鲜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其炒制特色,称前冈闷杀青,多为浙江其他绿茶产地相仿效。前冈煇白茶畅销上海、南京、杭州及苏南一带。1989年,商品茶达3750公斤。

    石笕茶
    石笕茶,产于诸暨东白山,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南宋嘉泰《会稽志》已有记载。明代,石笕茶列为贡品。明隆庆《诸暨续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岁进新茅肆斤”。清末以后,石笕茶失传多年。1980年恢复生产。其茶外形挺秀,绿翠显毫,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芽成朵,色、香、味、形俱佳。1984年,被评为浙江名茶。1987年,石笕茶生产量为500公斤,畅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是一种声名卓著的礼品茶。

    越瓷
    越瓷产于绍兴城区和上虞。绍兴是中国青瓷发源地,早在商代,越民就率先采用叠压龙窑,烧制原始青瓷。晋代,越窑青瓷居全国冠,蜚声海内外。南宋后,越瓷渐趋衰落。50年代始,越瓷重放异彩,各类产品,古风犹存,质地更精,称为越窑新瓷。绍兴瓷厂精制的高温变色釉瓷器,发色灵敏,变幻莫测,是越瓷中的佼佼者,1981年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奖。兰亭牌青花瓷,瓷青花白,幽靓雅致,为国内外消费者所青睐。上虞陶瓷厂仿制的古代越窑青瓷:四系罐、鸡头壶、羊尊、蛙盂、狮形烛台、羊形烛台、觞、扁壶、荷花粉盒、熊足砚、龟形水注、龙柄凤头壶、香熏、鼎炉、碗、盏、盘等二三十个品种,釉色胎质,几可乱真。1984年,参加美国路易斯安娜世界博览会,1985年参加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同年11月,参加北京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其中部分产品被编入《中国陶瓷》丛书。1990年,绍兴瓷厂年产日用瓷器3365万件。除畅销全国外,还远销日本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绍兴丝绸
    绍兴丝绸,主产于绍兴县、嵊县和诸暨市。绍兴素以丝绸之府著称,早在春秋时代,“劝农桑”就被列为越王句践国策之一。至唐、宋,绍兴越罗、尼罗、寺绫,已驰誉各地。《越游便览》载:“绍兴西北华舍,为绸机荟萃之区,亦即绸市集中之地,出品为纺绸、线春。下坊桥则多织花素贡缎,质细而韧,物品优良,行销全国及南洋各埠,厥数颇钜。”50年代起,绍兴丝绸珍品迭出,精品如云。嵊县丝厂所产梅花牌Z/27白厂丝,色泽明亮,手感柔软,条干均匀,伸强度好,清洁度高,偏差小,切断少,呈珠光宝色,1979、1983、1988年3次获国家质量金质奖。诸暨丝织厂保俶塔牌12103双绉和绍兴红旗绸厂东湖牌H1087慕本缎,1985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1989年,绍兴市有丝绸企业近300家,年产丝1597吨。1990年,产丝织品9630万米。绍兴真丝绸产品,远销西欧、美洲、东南亚及香港、澳门等地区。

    绍兴锡箔
    锡箔,绍兴俗称箔。其源,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首由“罪人”制造。箔铺门面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为平民所替代,箔业发展甚快。清光绪十八年(1892),绍兴产锡箔50万块,至宣统三年(1911),锡箔产量已达160万块。民国20年(1931),浙江省财政厅设专局征锡箔特税,“年可二百二十万元”。其时,“萧绍居民,男女赖以生活者,在三十万人以上”(《越游便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箔铺、箔场纷纷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国,产量不大。

    绍兴金银箔
    金银箔,是绍兴特种传统工艺品,经手工千锤百打而成。清康熙年鉴所刊《物理小识》载:“隔碎金以药纸(乌金纸),挥巨斧捶之”即成。绍兴县嘉会阳嘉龙,清代设有金银箔作坊,多父子相传。1克黄金,可打成9.33×9.33厘米金箔50张。薄胜蝉翼,无风自飘,指触入纹。其品用于会堂宾馆、宫殿庙宇、柱梁匾牌以及文物、字画、纸扇的装饰。割成丝线,用于戏袍、高级服装和少数民族服装缀绣。1988年,上虞蔡东恢复金银箔生产,1989年,产金银箔409万张,产品畅销香港、台湾。

    绍兴乌毡帽
    乌毡帽,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明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从绍兴袍渎搬入城区西营,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1940年,毡帽益盛。绍兴县皋埠镇之红毡业,亦转产乌毡帽。
    绍兴乌毡帽,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侧呈畚斗形,冬经风雨夏遮阳,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其制作精细,牢固耐磨,厚实硬帮,湿之即干,经济实惠,为农民及各种工匠所乐于购用。乌毡帽以厚薄均匀、手感松软、质地坚挺为上品。1966年后,绍兴民间戴毡帽之俗渐止,各毡帽厂店相继停业。1978年后,为满足旅游者和老农之需,从山东购入乌毡帽,供应市场。

    王星记纸扇
    王星记扇庄,清光绪元年(1875)创建于绍兴柯桥。老板王星斋,系祖传制扇名手,其妻陈英,为纸扇舒贴洒金巧匠。光绪十九年后,王星记在杭州、上海、香港等地开设门市部,专事纸扇销售;其制作工场仍设在柯桥,由其嫡传高徒章金木坐镇生产。
    黑纸扇,为王星记传统产品,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最为名贵。“毛全本”扇骨竹筋细匀,乌黑透亮;“全棕”扇骨花纹别致,色泽文雅。黑纸扇外观古朴典丽,内在坚韧耐用,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之特点,素称“半把伞”。扇面绘制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铲贴,犹如锦上添花。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1986年,绍兴王星记扇厂生产各档扇子220万把;1987年,所产九寸北京万寿山全景图彩画扇,获中国旅游总公司第二十届全国旅游产品一等奖。1988年,纸扇出口215万把。

    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原名“万里斯”。20年代传入绍兴,是融国外工艺美术技术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品。以设计新颖美观,挑绣层次分明,图案结构对称,色泽素雅隽美,地方特色浓厚见长,被誉为“一根线艺术”、“中国的骄傲之花”。制作近20道工序,其中挑绣花工最重。一张重工床罩,投入千余工,挑绣500多万针。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镶边大套、辫子万缕丝、锭织花边和机织网扣等。万缕丝,在抽纱制品中身价最高。镶边,是一种新颖产品,集挑制之精华,取平绣之细腻,价廉物美。辫子花边,立体感强,花色新美。锭织花边,采取机绣、手绣拼绣而成,质薄透明,美观大方。机织网扣,主供内销,垫纬提花,图案清晰,不皱不缩。绍兴农村多挑花女工,盛时达12万余人。1986年,绍兴花边获全国第六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1987年,绍兴花边厂生产的传统花边,畅销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

    上虞柳编
    上虞柳编,主产于上虞县中塘等乡镇。以滩涂特产杞柳枝条为原料,具有光洁韧滑、款式新型、造制精巧、实用与观赏兼备的特点。产品有花篮、花鸟屏风、手提包、筐、箱、篓、笼及各种动物形包装等3000多个品种。自70年代开始生产和出口,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及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外商誉为别具一格的“江南柳器”。1984年,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1990年,上虞年产柳白条500余吨,从事柳编生产厂家计20余个,常年外贸柳编占浙江全省柳编出口额的70%以上。

    剡藤纸
    剡藤纸,以产于剡县(今嵊县)而得名。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晋中叶,剡藤纸被官方定为文书专用纸。唐代,称公牍为“剡牍”,荐举人才的公函,亦名“荐剡”。唐舒元舆《吊剡溪古藤文》云:“过数十百郡,东雒(洛阳)西雍(长安),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昔时人“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而至原料枯竭。明成化、弘治《嵊县志》均载:“今莫有传其术者。”剡藤纸遂绝迹。
    剡藤纸以薄、轻、韧、细、白,莹润光泽,坚滑而不凝笔,质地精良著称。宋代孙因《越问·越纸》中,亦有“光色透于金版”、“性不蠹而耐久”之句。
    1989年,浙江省造纸研究所指导嵊县新山乡农民周斐荣,以当地藤本植物为原料,掺入桑皮,制成新藤纸,质量优于富阳宣纸。当年产500张,1990年产6000张。产品供不应求。

    嵊县竹编
    嵊县竹编,主产于县城和甘霖、崇仁等地。明、清时已负盛名,设有竹编作坊。民国26年(1937),县城叶广华细篾店所编篾篮获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奖。嵊县竹编,以当地盛产之毛竹、早竹、金竹、迟燕竹为原料,精心编制而成。主要产品具有模拟动物、竹编漂白、花筋、篮胎漆四大工艺特色。模拟动物,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竹编漂白,洁白晶莹,美观大方;花筋烫金,精巧富丽,典雅别致;篮胎漆器,光洁润亮,宛如瓷器。其产品远销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东方珍宝”、“世上精品”。大型竹编山水画屏《雁荡山》、《绍兴东湖》,陈设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艺术欣赏品《山鹰》,陈设于美国白宫。大型竹编立屏《昭陵六骏》,获中国第六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希望杯和创新设计一等奖,并参加英国伦敦世界理想家庭博览会展出,为万众赞赏。1989年,嵊县除县工艺竹编厂外,有乡村工艺竹编企业110家,个体专业户近100户。其花色品种有6000多个。

    嵊县紫砂
    嵊县紫砂,又名紫砂陶,或称紫砂陶器,是浙江陶苑中一颗新兴明珠。1974年,嵊县陶器厂开始试制紫砂产品;1978年,陶器厂更名为嵊县紫砂工艺厂。紫砂原料系嵊县特产之紫砂岩,亦称紫泥、红泥和绿泥。陶色红而不嫣,紫而不姹,黄而不娇,绿而不嫩,黑而不墨,绚丽多彩。产品有花盆、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及其他工艺品诸类500多种。如意牌紫砂花盆、捆竹壶、葫芦酒具、合梅壶、菱形茶壶、六头什锦壶等,造型古雅,雕刻精美,独具一格,是紫砂陶中的珍品。嵊县紫砂行销国内28个省、市,并远销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产紫砂陶器78.58万件。